明清特别是清代,作为广州贸易分港的古黄埔港进出口贸易非常繁盛,古黄埔村也发展成为人丁兴旺的数千人村,当地居民得以广泛接触外国人以及外来文化,得海外风气之先。其中涌现了一批对中华民族极具贡献的著名人物有胡璇泽、梁诚、梁询、梁韬、梁经国、梁纶枢、胡栋朝、冯锐、梁方仲、冯肇宪、冯广谦等外交家、工商企业家、经济学家、铁路桥梁专家、军事家数十名。
“三国领事”胡璇泽
胡璇泽的大名在新加坡众人皆知,至今还保留了以“Whampoa”(黄埔)命名的街道,圣淘沙还竖立着他的蜡像。这位从黄埔村走出来的农家孩子被清政府委任为驻新加坡首任领事,又被俄罗斯、日本分别委任为俄国和日本领事,成为了中国第一位驻外领事,又是国际外交史上难得的一身兼三国领事的外交官。
“清华之父”梁诚
“清华之父”梁诚是黄埔村的梁家后代,是清政府选派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,1881年奉召归国,历任翻译、参赞等职,期初在总理衙门做事,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,后任使馆参赞。1904年至1905年间,他曾敦促美国总统罗斯福减免部分未付足的庚子赔款,为中国争取到1196万余美元的战争赔款退款金额,推动设立游美学务处,也就是今天清华大学的前身。他在体育上的贡献,更使他成为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名人。
“永丰舰长”冯肇宪
“永丰舰”舰长冯肇宪,先出色地完成了护卫孙中山的任务,后拟任其为广东海军舰队司令,配合陆军继续参与平叛斗争。在途经香港时,冯肇宪突然发病,考虑到孙中山交办的任务尚未完成,他毅然抱病返穗投诉平叛斗争。为了表彰他的护法功勋,孙中山亲笔题写了“劳苦功高”四个大字的条幅。
此外,还有铁路史上与詹天佑同期的专家学者胡朝栋,糖业专家冯锐,商业巨子梁韬、梁经国、梁纶枢。行行有精英,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形成独特的“黄埔村现象”。
除了历史名人的故事和传说,黄埔古村的四大家族也给后人留传了很多珍贵的古祠堂建筑。
梁氏宗祠
建于清代,相传用60年建成,是村中梁姓的大祠堂。2011年,海珠区人民政府对梁氏宗祠进行修缮,并在后座旧址上建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。馆内置有《黄埔村老人讲古》、《中西汇点幻影成像》、《黄埔八景》等带有创意性和互动性场景,让观众领略前港后村、港村一体的历史环境。展览馆主体展览包括五大部分,分别通过建村本源、中西汇点、水乡风情、史册英才、黄埔与世界。整个展线以石板路贯穿,用青砖石脚墙体、镬耳屋这些特色建筑为背景,突显岭南水乡文化,展现黄埔村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。
胡氏宗祠
胡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,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,比陈家祠还要早一百多年。胡姓祖籍福建崇安,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广州濠畔街,后迁至黄埔村。祠堂的排水管设置独具特色,在第二进的山墙嵌入花岗岩水渠,把瓦面的雨水从东、南、西三个方向引到天井,四面的水落下天井汇合之后经暗渠流向祠堂前的池塘,寓意“四水归源。” 胡氏宗祠前的池塘意味以水聚财,同时也有防火作用。祠堂不大占地五百多平米,三进三间,两旁有衬祠,砖木结构,花岗岩墙裙,风火山墙;正脊上灰塑花鸟、博古文饰;中堂台基、石柱、石枋上的狮子造型栩栩如生;梁架上数目众多的花鸟、岭南瓜果精雕细刻。头进门联上写着:派溯崇安源远流长绵世祚、基开黄埔根培本固大宗祊。
冯氏大宗祠
原名云隐冯公祠,经过修葺以后改名冯氏大宗祠。青砖粉墙、古朴肃穆,状如一位白发智者,云隐冯公祠经历的岁月是够长的了。稍上年纪的黄埔村人,对云隐冯公祠都留有特别的记忆。云隐冯公祠是村里冯氏一族为纪念冯氏五世云隐公先祖而建。村内规模最大的祠堂云隐冯公祠建于1703年,距今已有312年历史。祠堂占地面积约1535平方米,一直流传着有99扇门的说法,但因拆建,目前仅剩30余扇,不过也堪称广州祠堂之最。有兴趣的游客和街坊,不妨去现场数一数。
罗氏宗祠
位处拱北大街的罗氏宗祠,与冯氏宗祠遥遥相望。建于清代,宽三间深两进,天井建一花岗岩牌坊,建筑面积365.95平方米。青砖石脚墙体,头门双石柱,虾公梁,石福鼠驼峰顶托,雕花石雀替。相隔一方绿色池塘。黄埔村里罗氏被列入四大姓氏之一,可偏偏没有把族谱保存下来。于是,罗氏族人富甲一方的“威水”史也就缺乏文字记录的佐证。据老一辈的陈述,“一口通商”那段历史里,不少罗姓人从事与洋人打交道的买办行当,并且赚了不少钱。当年黄埔村人跑到香港,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或是失业者,只要去找罗学屏,填饱两餐应是没有问题的。因为罗学屏是香港汇丰银行的总买办,有此避风港,村里人闯世界都觉得底气足了许多。就连远在北京的“老佛爷”慈禧太后,遇上困难都知道找罗学屏。罗氏宗祠里珍藏的两块由老佛爷亲赐的金匾,记录着黄埔村人罗学屏极不寻常的一幕。